IMG_3288●    

 頤和園長廊的「桃花源」彩繪(參照清代畫家任預的《桃源問津圖》繪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圖片取材自維基百科

 

  太元中,武陵人,捕魚為業。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漁人甚異之,復前行,欲窮其林。

  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彷彿若有光。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行數十步,豁然開朗。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﹑美池﹑桑﹑竹之屬。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。其中往來種作,男女衣著,悉如外人。黃髮、垂髫,並怡然自樂。

  見漁人,乃大驚,問所從來。具答之。便要還家,設酒、殺雞、作食。村中聞有此人,咸來問訊。自云:「先世避時亂,率妻子、邑人來此絕境,不復出焉,遂與外人間隔。」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,無論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,皆嘆惋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數日,辭去。此中人語云:「不足為外人道也。」

  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處處志之。及郡下,詣太守,說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尋向所志,遂迷,不復得路。

 南陽劉子驥,高尚士也,聞之,欣然規往。未果,尋病終。後遂無問津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晉‧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

 

 

 IMG_3289    

  秋收後的卡帕多奇亞高原,極目四望,盡是一片單調的枯黃,只有蜿蜒在地塹下的烏夫拉拉溪谷,始終樹木蒼鬱,流水淙淙,簡直就像晉朝陶淵明筆下那遺世獨立的人間仙境─桃花源。

IMG_3296     

  烏夫拉拉溪谷兩側壁立的柱狀玄武岩,來自附近哈山火山的噴發,經過Melendiz河長年切割,形成深邃的溪谷。當地人稱這條小河為Potamus Kapadukus,意思就是「卡帕多奇亞之河」。

  烏夫拉拉溪谷起自Ihlara,終止於Selime,全長約十四公里,平均深度約一百至一百五十公尺,地形十分隱密,從前只有羊腸小徑可以通往溪谷底下,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人在此挖掘洞穴居住,逃避外界的戰亂與迫害,自成一個寧靜的烏托邦。

 IMG_3301   

  Melendiz河雖然只是一條小溪,但溪水終年不竭,是當地重要的民生、灌溉水源,它庇護了一代又一代「避秦」的人民,也孕育出豐富的歷史與文明,如今則是熱門的健行路線,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,前來欣賞風光、練練腿力。

 有人用石頭在溪邊排出Ihlara字樣歡迎我們。為什麼Ihlara要唸做「烏夫拉拉」?而不唸做「唉耶取拉拉」,我也搞不懂,只能請教專家囉。

 IMG_3312   

 烏夫拉拉溪谷何時開始有人居住,已經很難考證,但岩壁間所留下的一些基督教堂,挖掘時間應可追溯到西元六到十三世紀間。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教堂約有十幾座,靠近Ihlara這邊的教堂,較具東方風格,靠近Belisirma那邊的,則帶有拜占廷的裝飾趣味。

 IMG_3313    

 我們參觀的Agaculti教堂,規模並不算太大,「正殿」頂多只能容納十幾個人,教堂內的濕壁畫雖已斑駁剝落,但依然鮮豔奪目,彷彿仍在向信徒們敘述著一篇篇聖經故事。

 上圖的濕壁畫是「耶穌升天圖」,耶穌在天使的簇擁中升天了,白色窗戶底下的人物,是不是「東方三博士」?

 IMG_3318  

  在土耳其成為回教國度後,烏夫拉拉溪谷的基督教堂逐漸廢棄,回教徒不准拜偶像,但他們並沒有把教堂內的濕壁畫完全破壞,只是以灰泥覆蓋,或把畫中人物的眼睛挖掉,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使畫中人物失去靈魂。這種變通作法,幸運的保存下許多文明珍寶。

 IMG_3348  

漫步在烏夫拉拉溪谷中,溪水流淌成一首慵懶的藍調。

 IMG_3418  

清清小溪,連倒臥的樹幹都很美。

 IMG_3349  

誰那麼無聊,在溪水中堆起一座座寶塔?

IMG_3359    

 店家在溪水中設立的「雅座」,客人可以一面泡腳一面喝咖啡,旁邊還有鴨子呱呱叫,充滿田園風味。

 IMG_3372  

 大胖鴨急急忙忙,不知要跑到哪裡去?

IMG_3373    

原來是烤餅快要出爐了,香氣撲鼻,觀光客跟鴨子都被吸引過去了。

 IMG_3391  

走得饑腸轆轆,簡單的起司烤餅就像人間美味。

 IMG_3392  

不知名的紅葉,點綴在藍天綠谷間,顯得格外美麗。

IMG_3399   

這座小山峰,經常出現在烏夫拉拉健行客的鏡頭中。

 IMG_3401  

燦爛的陽光穿透林梢,熱度被擋掉不少。

 IMG_3404  

步道的盡頭,會有什麼樣的驚喜呢?

IMG_3412   

竟然出現了一頭小毛驢。

 IMG_3416  

手牽手漫步在溪谷林間,只羨鴛鴦不羨仙。

 IMG_3417  

 山壁上有很多像敦煌石窟的洞穴,每個都有講不完的故事,時間有限,只能匆匆走過。

IMG_3434     

午餐享用溪邊餐廳的烤鳟魚。

IMG_3441   

前往凱馬克勒Kaymakli地下城市途中,停車拍攝哈山火山。

 IMG_3461  

 凱馬克勒是個深入地底、上下多達十餘層的地下迷宮,相傳是數千年前西台帝國時期的人所挖掘,裡面四通八達,儲藏有可供兩年的食物、飲水,目的是躲避戰亂,後來受羅馬帝國壓迫的修道士、基督徒,也曾在此陰暗的地底居住。它宛如螞蟻窩的構造,使我想起金門前線的坑道。

 凱馬克勒地下城市是一個千古之謎,世人大多不知它的存在,後來法王路易十四的密使出訪土耳其,偶然經過當地,才使它重見天日,這座令人嘆為觀止的史前巨構,一九八五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文化遺產。

IMG_3462   

現代化的鐵梯穿透時光隧道,引導我們進入數千年前的地底世界。

 IMG_3463  

 每一層的主要入口都有「機關」,當有外敵入侵時,巨大的石輪就會滾動卡死,保護裡面人的安全。

 IMG_3472  

鐵柵欄底下是儲藏糧食、飲水的空間。

 IMG_3473  

可以用石磨把小麥磨成粉做麵包,在避難的時候填飽肚子。

IMG_3474    

 這裡有煙燻的痕跡,可能是古時候的廚房。煮東西的煙利用通風孔排出,為了避免炊煙洩露蹤跡,白天不可以煮飯,只能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開伙。唉,逃難的日子真難過!

IMG_3475    

      聽說這個地下城市可以住兩萬兩千人,有影無?!

IMG_3495   

 有著小矮牆的房間據說是釀酒室,導遊說人在裡面照相,看起來有電視機畫面一般的視覺效果,可是我們人數太多,從電視畫面滿出來了!

IMG_3484    

 很多地道都像這樣又低又窄,走在裡面非常辛苦。如果敵人想進去,也得用這種彎腰低頭的姿勢,防守者躲在旁邊的坑洞,就可以「來一個殺一個,來兩個殺一雙」,像切白菜一樣輕鬆。

IMG_3493    

長長的地道似乎沒有盡頭,會不會通向十八層地獄呢,看起來怪嚇人的。

IMG_3494    

            有上有下,不知該往哪裡走?

IMG_3500●    

終於平安找到出口。我們跟《桃花源記》的漁人一樣,有恍如隔世的感覺。

    (這張「歷險歸來」照片由團友高彬原先生拍攝)

 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