麗江古城最迷人的就是小橋流水與垂楊。
麗江是雲南省西北部的一個城市,總人口一百二十萬人,由於它保留了納西文化的精華,及宋、元以來的風貌,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除了我們熟悉的麗江古城區之外,它還轄有華坪、永勝兩縣,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、寧蒗彝族自治縣。
世界文化遺址的範圍,不只是麗江古城,還包括鄰近的白沙、束河古鎮。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古城北邊約四公里,以前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,也是麗江土司木氏的發祥地。
如果說麗江是一席盛宴,那束河就像清粥小菜,精巧又充滿迷人風情。
走進「束河古鎮」牌坊,可以看到「九鼎龍潭」,
潭水由山澗湧現的清泉匯聚而成,蜿蜒流入古鎮中,在石板街道間穿梭。
「丹鳳含書」牌坊說明了這個地方是母系社會、女人當家。
束河古鎮因茶馬古道而繁榮,至今仍有「馬幫」的蹤跡。
不過他們不再拉馬運貨穿山越嶺,而是在石板路上招攬客人騎馬,
或供人照像賺點小費,已沒有當年粗獷豪邁的氣息。
四方聽音廣場上,幾位穿著納西傳統服飾的婦女,
收集著現代化的垃圾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見水即發,那就用力的潑吧。
玉泉公園又名黑龍潭,因乾隆皇帝親題「玉泉龍神」而得名,
這裡是拍攝玉龍雪山的最佳景點。
黑龍潭的入口─文明坊,還掛著歡渡春節的大紅燈籠和紅布條,
顯得相當喜氣。
五孔橋的橋欄上刻有石象跟石獅,象獅跟相思諧音,所以又稱「相思橋」。
一文亭原建於麗江古城木府光碧樓前,相傳是一位納西族老婆婆,
一文一文募捐,積少成多而建起來,後來移至黑龍潭。
如鏡的湖面映著遠方的玉龍雪山,就像一幅圖畫。
我們兩個長得像不像?
麗江是中國古代名城當中唯一沒有城牆的,
聽說以前的土司(統治者)姓木,如果建了城牆就變成「困」,
所以乾脆採取開放式設計,招納東西南北財。
河邊的兩個大水車,是麗江古城最醒目的標幟,
它告訴我們水是麗江重要的元素。
麗江又稱「高原姑蘇」,楊柳青青,渠道縱橫,有如江南水鄉。
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,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」
這裡的人好像很喜歡龍,到處都有龍的圖騰。
在木橋上拍照很浪漫,可是腳步要站穩,才不會撲通撲通掉下水。
麗江古城的中心點─四方街。
穿著美麗傳統服裝的當地婦女。
老闆不在家,偷偷來賣酒。
賣氂牛肉乾的商店,招牌上中文和東巴文對照,
東巴文是世界上少數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,
第一個字像圓嘟嘟的人,那當然就是「胖」,以此類推.....。
這是什麼東西呢?
試吃氂牛肉乾。
麗江古城於1996年的麗江大地震中毀損嚴重,後來經過重建才恢復舊觀,
但如照片中這種純土木結構的老建築已十分少見,
這種建築結構特殊,即使遇到強震也能「牆倒屋不倒」。
古意盎然的街屋與閣樓。
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.
麗江古城的一絕就是納西古樂,
從這些斑駁的座椅,就可知道這個樂團有多歷史悠久。
表演者就位後令人極為震撼,全團加起來少說也有一千歲!
這個樂團有三老,那就是團員老、樂曲老、樂器老。
舞台後方的黑白照片,則是已經成仙的老前輩。
這幾位老團員都已經八十幾歲,還是精神瞿鑠。
老樂器當中的雲鑼,每首樂曲演奏前都要敲它。
這把琴叫做「蘇古篤」,古代從埃及傳入中國,
目前只有新疆和麗江兩地還有流傳,彌足珍貴。
團長宣科先生進場時,連老先生們都起身鞠躬,以示尊師重道。
宣科先生1930年生於雲南麗江,是一位傳奇人物,他年輕時擔任交響樂團指揮,
團裡的鋼琴伴奏突然不告而別,後來才知他投奔自由,
此事害宣科坐牢二十多年,出獄後進入中學教數學維生,
1978年他組織麗江納西古樂老樂人,成立大研納西古樂會,復興納西古樂,
並經常率團赴海外演出,獲得極高的評價。
麗江古城千歲悠悠,古早的中原雅樂,竟能在邊陲的西南保存下來,真是彌
足珍貴,看著老藝師們對文化的執著,怎不令人動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