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杯足球賽熱烈開踢,成大這裡也成了戰場,

兩名選手在球門前踢著一顆「人球」。

 

 

 學校除了是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的場所,也應該充滿人文藝術氣息,成大去年展開「校園環境藝術節」,日前又引進多件奇美博物館與朱銘美術館典藏的作品,讓校園頓時成為一座美的殿堂。藝術進駐校園可以陶冶學生美學修養,也能增進與社區民眾互動,應該推廣到各級學校。

 十二年前,成大曾舉辦過一場「校園雕塑大展」,吸引近三十萬人次參觀,為該校的校園改造踏出成功的第一步,當時展出作品中,有四十多件留在校園中,成為最美麗的景觀,陪伴無數學子學習成長。去年六月開始的「校園環境藝術節」,共有七、八十位藝術家進駐,創造出近百件作品,奇美博物館與朱銘美術館典藏雕塑品的加入,更掀起成大校園的藝文高潮。

 台灣各地的校園,普遍缺乏美感,過去在威權統治時期,校園最常出現以「禮義廉恥」、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」為主的孔孟儒家思想教化,及灌輸忠黨愛國意識的政治圖騰與偉人銅像。七○年代以後,呈現農村生活與地方傳統文化的鄉土藝術作品,才大量被引進校園,成為學校、社區的重要地標。

 但該階段的校園藝術,頗多仍局限於「春風化雨」、「親情溫馨」、「同心協力」等主題,和千篇一律的校舍建築,同樣缺乏特色與生命力,而流為可有可無的裝飾品。隨著國人出國旅遊機會增加,海內外交流日漸頻密,先進國家所享有的環境美學,成為藝術界與民眾一致的期望,我國不但制訂施行《公共藝術設置條例》,規定公共工程須有一定比例的公共藝術,「校園藝術化」也開始得到重視與發展空間。

 藝術進駐校園,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美化或點綴,而是做為一種教育方式,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,藉著真、善、美的追求,來提升國民素質。我國教育普及,文盲已經少之又少,但卻存在許多「美盲」,所謂「美盲」就是不知美為何物的人,影響所及,我們的建築物、招牌、環境便會醜陋髒亂,人民的行為舉止也不夠優雅高尚。藝術進駐校園之後,不僅學生視野更加開闊,學校附近的社區民眾,也能得到藝術薰陶。

 《公共藝術設置條例》中規定,公共藝術之設置應讓民眾充分表達意見,才能付諸執行。校園的主體是學校師生,但隨著圍牆的穿透,社區民眾已不再是外來者,而是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者,校園藝術的對話對象,除了學校師生、審查委員會、藝術家、建築師,更要聽取社區民眾的聲音,才能激盪出更多可親近、感動人的作品。

 成大校園內有古蹟,也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,以及國內首見的校內博物館,不僅是台南的最高學府,與民眾醫療健康息息相關,更是市民休憩、充實知識的理想場域。我們欣見成大越變越美,更期盼該校持續開放校園,與府城真正打成一片,成為台南的「綠都心」與戶外美術館。

 

這是朱銘的大型雕塑作品─飛撲。

楊英風作品─東西門

「山壑」是楊奉琛的作品,他是楊英風的長子,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。

朱銘曾拜楊英風為師,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,

楊英風當初看朱銘身體虛弱,勸他去學太極拳,因此孕育出「太極」系列,

圖上為朱銘的「人間」系列作品之一─休息。

巴士怎麼還不來?

府城知名雕塑家郭文嵐作品─展翅,位於成大總圖書館前方。

賴佳宏鐵雕作品─門神,位於自強校區草坪,

世足賽的守門員應該來這裡拜拜,保證球門固若金湯。

陳齊川作品「階梯」,兩隻成大校狗在此思索:

「這個倒過來的階梯要怎麼爬呀?」

想著想著就要開始「肚姑」了,圖為陳英傑作品「思想者B」。

瞌睡蟲好像會感染,詹文魁作品「思量」。

又有一個人好像也在閉目養神,這是名雕塑家蒲添生的作品「詩人」,

主角是「阿Q正傳」的作者魯迅。

張忘作品「知了」,象徵蟬的生死輪迴,

這破碎的軀體躺在鳳凰樹下,晚上情侶散步經過,可能會嚇得抱緊一點。

葛雯‧馬卡斯的銅雕「浴女」,是奇美博物館借展的藝術品。

那個洗澡水可能很燙,請仔細看她的腳趾尖,好像正要縮起來。

余燈詮的作品「招弟」,安放在成大醫學院前,

鼓勵大家「增產報國」。

如果閒閒沒事幹,可以來繞「建築繁殖場」設計的「果凍迷宮」,

那些橘色的塑膠桶在晚上點亮燈光,很有情調喔。

「航向未來」是一群原住民藝術家的集體創作,他們運用「八八水災」的漂流木,

打造出既像船隻龍骨又像船槳的形狀,代表堅毅不屈的靈魂。

小朋友們在這座美麗的雕塑公園裡,玩得真開心。

成大校園外也有藝術,圖中這玩藝我叫它「微笑小P」。

逛完成大校園藝術展,請您跟我這樣做,

叉叉腰,擺擺手,祝您天天開心、事事如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no 的頭像
    ono

    赤崁慢步

    o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